古代的時間算法,古代是如何算時間的呢?

詩曰:混沌未分天地亂,茫茫渺渺無人見。自從盤古破鴻蒙,開辟從茲清濁辨。古覆載群生仰至仁,發明萬物皆成善。欲知造化會元功,須看西遊釋厄傳。齋蓋聞天地之數,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爲一元。将一元分爲十二會,乃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之十二支也。每會該一萬八百歲。且就一日而論:子時得陽氣,而醜則雞鳴;寅不通光,而卯則日出;辰時食後,而巳則挨排;日午天中,而未則西蹉;申時晡而日落酉,戌黃昏而人定亥。譬于大數,若到戌會之終,則天地昏缯而萬物否矣。

子(zǐ)三聲 、醜(chǒu)三聲 、寅(yín)二聲 、卯(mǎo)三聲 、辰(chén)二聲 、巳(sì)四聲 、午(wǔ)三聲 、未(wèi)四聲 、申(shēn)一聲 、酉(yǒu)三聲 、戌(xuˇ)三聲 、亥(hài)四聲。

将一晝夜分爲十二時辰,即: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
每一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。

子時:23~1點

醜時:1~3點

寅時:3~5點

卯時:5~7點

辰時:7~9點

巳時:9~11點

午時:11~13點

未時:13~15點

申時:15~17點

酉時:17~19點

戌時:19~21點

亥時:21~23點。

0

評論0

請先
沒有賬号?注冊  忘記密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