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小说时,怎么写出好的视角转换?
视角一般指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用以的叙述事物的角度。
通俗一点来说,就是文章中以’谁’的’眼睛’和’口吻’讲故事。
这个过程里面,如果叙述者’谁’发生变化,叙述的角度自然会跟着产生相应的转变。
这种转变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瞬间完成的。
视角转换本身不需要什么技巧,方法,修辞,所有的视角转换都是水到渠成,自然切换。
实际上,这个过程中你也来不及进行文字处理。
每次切换视角时就觉得卡,转换突兀,这往往是’视角混乱’的问题。
寻个耳熟能详一些的例子,红楼梦,第三回: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。
黛玉方进入房时,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,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。
方欲拜见时,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,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。
当下地下侍立之人,无不掩面涕泣,黛玉也哭个不住。
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,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。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,贾赦贾政之母也。
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:“这是你大舅母,这是你二舅母,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。”黛玉一一拜见过。
贾母又说:“请姑娘们来。今日远客才来,可以不必上学去了。”众人答应了一声,便去了两个。
林黛玉进门,文章始终在通过她的眼睛在观察,通过她的口吻在表达。
不一时,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,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。
第一个肌肤微丰,合中身材,腮凝新荔,鼻腻鹅脂,温柔沉默,观之可亲。
第二个削肩细腰,长挑身材,鸭蛋脸面,俊眼修眉,顾盼神飞,文彩精华,见之忘俗。
第三个身量未足,形容尚小。其钗环裙袄,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。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,互相厮认过,大家归了坐。丫鬟们斟上茶来。
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,如何请医服药,如何送死发丧。
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,因说:“我这些儿女,所疼者独有你母,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,连面也不能一见,今见了你,我怎不伤心!”说着,搂了黛玉在怀,又呜咽起来。众人忙都宽慰解释,方略略止住。
此处迎春探春惜春登场,依旧是通过林黛玉在观察三春,通过黛玉心理描写刻画出了三春的外貌形象,但是这里尚未交代三春的姓名,而是继续往下推动剧情。
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,其举止言谈不俗,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,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,便知他有不足之症。
因问:“常服何药,如何不急为疗治?”黛玉道:“我自来是如此,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,到今日未断,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,皆不见效。
那一年我三岁时,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,说要化我去出家,我父母固是不从。
他又说:既舍不得他,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。
若要好时,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,除父母之外,凡有外姓亲友之人,一概不见,方可平安了此一世。
‘疯疯癫癫,说了这些不经之谈,也没人理他。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。”贾母道:“正好,我这里正配丸药呢。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。
紧接着从这一段开始,视角从’黛玉’切换成了’众人’。
红楼梦中的这一段节选中有一个很清晰的视角转换,即’黛玉’与’众人’之间的切换。
单从人数角度来讲,这一段除却’侍立之人、丫鬟以外也有七八位人物呈现,黛玉,贾母,大舅母,二舅母,珠大嫂子,迎春,探春,惜春。
如果将视角完全限定为单独的人物,视角的混乱不可避免,不需要多,每人一句话,一个动作,这整段描写就有可能完全扭在一起。
但是,这段节选之中主要对话仅发生在’黛玉’和’贾母’之间。
同时,’贾母’本身并不是独立视角,而是’众人’这个视角给出的一个’代表。
这是第一个锁住视角的技巧。
评论0